博客年龄:17年4个月
访问:?
文章:3446篇

个人描述

郭梓林简介: 1957年生于福建,1962年迁居江西,1974年上山下乡,1976年参军入伍,1979年退伍回城,1980年建筑工人,1982年大学读书,1985年担任国有企业团委书记,1989年担任国有企业总经理,1992年辞职下海合伙创办科瑞集团,现任科瑞集团副董事长,2005年受聘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其他社会兼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教授;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首席终审专家;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海淀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北京市海淀人民法院特邀商事调解员。

“内生动力”,让千年古村再现生机

2018-04-28 10:04 阅读(?)评论(0)


《福建日报》记者  庄  严

《今日福安》记者  郭雅明


引语:福安芹洋从市级重点扶贫村转身变为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富裕之后,农村如何形成有活力的新文化?

 

芹洋,福安市溪潭镇磻溪流域一个美丽的千年古村,由于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因而保留了纯朴的自然生态和人文,保存了2亿年前的物种——植物“活化石”桫椤,也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状态,曾因农耕文明而几度繁荣。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这里人员外流,逐渐走向凋敝。

 

定点帮扶贫困村告别物质贫困


在原村小学教学楼改建而成的村委办公室,老村干刘伯存深有感触地说,偏远的乡村留不住人,青壮年纷纷拖家带口到镇里、城里务工经商,没人种地,部分土地长期荒废。芹洋村户籍人口1870人,但最少时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村子显得十分空旷。

 

2012年,连接镇区与城区的溪北洋隧道开通,芹洋到市区的距离缩短为25公里,车程从一个多小时减少到30多分钟,青壮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865元,比福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了4796元,被列入市级重点扶贫村。


按照福安市委的统一部署,芹洋村委制定出了围绕旅游求发展的扶贫路径。即帮助村里开发了“八点一线”乡村旅游景区,吸引城里人到芹洋乡村游,农产品和刺绣品也卖出了好价钱。


种植大户王绍生是政府帮扶的产业扶贫大户,他从2010年开始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柑橘等水果,几年艰苦耕耘,非但没有收获成功的“硕果”,反而深受资金周转困难的困扰。经挂村领导引导,向上级部门争取到帮扶资金,在柑橘园中修建了水泥硬化道路,不仅方便果园管理和生产,还方便了游客“采摘游”。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找准增收门路,全力打造特色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都鼓起来了。2017年,芹洋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多元。曾经的贫困村,转身变为福建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精神养成乡村发展有了内生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是重要的前提,文化是稳固的基因。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就包括“乡风文明”,足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芹洋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随处可见二层及三层的小楼,但人却不多。白天还好,有一些来休闲旅游的人,但到了晚上,就只剩“老人、孩子、狗”,芹洋依旧落寞。


农村居住人口的变迁,有其内在因素与规律,人少不可怕,就怕没有与家乡同呼吸、共奋斗的使命感。2016年11月,北大公益讲座的创始人郭梓林,回到暌违50多年的家乡。他对家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交通不便让这个千年古村落没有多少改变;陌生,是人们的精神面貌缺少当代人的飞扬神采。


北京大学公益讲座是纯公益性质的生命教育课程,旨在让听众对自我生命进行觉察和思考,从而达到自我觉知和自我启发的目的,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江西省大余县丫山村是北大公益讲座的第一个国际志愿者村。


“人的精神状态只有自己想改变才能改变。我只是做了引导。”郭梓林的引导是,自费请芹洋的38个村民到江西丫山考察。


老支书刘康儿说:“在丫山考察时,我们心情非常复杂,一直在讨论:为什么人家的村庄这么干净?为什么人家的村民这么文明?为什么村民的脸上都是善意温暖的笑容?”


经过推心置腹的交谈辩论,38人达成了共识——从讲卫生着手,用环境美提升村民们归属感,增强村民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38个村民穿上了北大公益讲座蓝色志愿者服装。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村里清理出四拖拉机的垃圾。


文明从卫生开始。从那天起,志愿者们坚持每天义务打扫环境卫生。


洁净如洗的村道,谁忍心玷污?潜移默化下,千年古村落的村民,养成了讲卫生习惯。渐渐地,人们主动上街打扫卫生,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线。


由于讲卫生,村民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有了好身体,就有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建设美丽乡村成了大家自觉的行为。这就是郭梓林期待的村民的内生动力,让村民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把“你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美丽乡村建设有四大难题。第一是垃圾问题,水边、路边、沟边到处都是;第二是厕所问题,旱厕改水厕;第三是禽畜散养改为圈养;第四是污水的收集处理问题。


村民们有了美丽乡村从卫生做起的内生动力,这四大难题在芹洋又快又好地解决了。


文化入村自我改变带来乡风巨变


去丫山的芹洋村38名村民,成了38粒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


郭忠其是其中之一,现在他是一名热心的志愿者。他去年自费到北大学习了3个月,跟随北大公益讲座走了不少地方,参加志愿服务,眼界大开。游学回来后,每隔十天左右,就回村主持北大公益讲座分享会,召集志愿者聚在一起,各自说说种植经验、心里的困惑、生活的心得、生命的智慧。


 “聚在一起的时候特别温暖,我觉得我的生命每天都有改变。”他自豪地说,“2017年,我主持了将近30场公益讲堂分享会,村民们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大家的心也越来越相通,邻里之间感情更加深厚。”


郭玉平曾于2000年至2006年在芹洋村当村主任,之后去了江西创业。他说:“我是去年10月回村的。看到家乡在政府主导、北大公益讲座推动下带来了改变,我也要为家乡的建设尽一分绵薄之力。”


为了让家乡更美丽,芹洋村郭斌等村民带头捐款,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硬是为村里平添了“千年古落”石、“三七二十八”石、“芹洋十九潭”等景点。现在芹洋村游客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


芹洋小学的退休老校长刘顺如,看到文化入村给芹洋的乡风带来巨变,像孩子般欢愉。他由衷地说:“我已年届古稀,想不到有生之年,可以成为一名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能看到家乡巨变,实现平生夙愿,我心足矣!”


村主任刘廷铃信心很足:“芹洋刚刚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条件还不足以吸引有实力的在外乡贤和外来人员到村投资创业。先回来的人先做好,立足村里现有的经济实体,做得更完善更规范,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动力”输出志愿服务影响周边村庄


穿蓝色志愿者服装的芹洋人,成了当地口口相传的新鲜话题。2017年9月10日,芹洋志愿者受福安市上白石镇占西坑村的邀请,第一次外出为其他村进行文化志愿服务。


芹洋村志愿者根据北大公益讲座无偿提供的课件,每十天左右聚在一起学习讨论。这一次他们带给占西坑村村民的课程是《如何在一起》,彼此交换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芹洋村村民刘秋良感觉生活变得“有意思了”。在占西坑村,他和刘志腾合作,一个制作,一个拍摄,现场制作微电影《志愿者之歌》。当看到微电影播出两个村庄村民和谐互动的温暖画面时,刘秋良说:“我太激动了!这比我在村里制作过的所有微电影更让我高兴。”


如今,芹洋村充满了生机,常住人口日益增多,村里人不愿走了,还吸引了一些外来取经的人们。下白石镇下岐村村支书郑月娥带领村委前来考察,她感叹道:“建设美丽乡村光靠村委干不行,我们也要带领村民学习芹洋人,做更好的自己,建更美的村庄。”


北大公益讲座资深志愿者唐岚,多次深入芹洋村,亲眼看到芹洋的变化。她深有感触地说,文化入村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最后一公里。如果扶贫之后,农村不能形成有活力的新文化,最终还会慢慢贫困。


(全文完)












  最后修改于 2018-04-28 14:0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