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4个月
访问:?
文章:3446篇

个人描述

郭梓林简介: 1957年生于福建,1962年迁居江西,1974年上山下乡,1976年参军入伍,1979年退伍回城,1980年建筑工人,1982年大学读书,1985年担任国有企业团委书记,1989年担任国有企业总经理,1992年辞职下海合伙创办科瑞集团,现任科瑞集团副董事长,2005年受聘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其他社会兼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教授;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首席终审专家;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海淀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北京市海淀人民法院特邀商事调解员。

往来  ——深圳017志愿者·蒋瑷因

 

事实上,青春时期的我过得并不开心。13岁的时候,我完成了父母的心愿,考入了深圳中学,却也彻底迷失在这个汇聚着众多期望的地方。这里的学生勤勉、奔放、充满朝气,而我却似乎总是有太多的困惑与焦虑,带着这些不解我每日穿梭在校园中,像一只游离于墙门之外的失落孤魂。偶尔,我会在图书馆翻看一些带着 “哲学”“人生”字样的书籍,试图从里面找到些什么,但常常不解其意,失望而归。

当然,生活需要继续,随着年岁的增长繁务琐事逐渐占据了我的心力,我似乎变得比原来更加“务实”,脑海里不再有那么多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我隐约知道,自己的生命始终欠缺些什么,这样的东西可能是某种正确的人生观,也可能是一种付出的心态,但我不确知。而或许正是这种潜在的需求,驱动着我寻找一些解药,一些慰藉。

直到各种巧合的发生让我在2012211日来到北大公益讲座,我愿意用“清新”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掏出纸笔,奋力写着,试图记下郭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当郭老师谈到“不笑是智慧的天花板”的时候,我笑了;当诗朗诵与音乐直指我心的时候,我哭了;当歌颂善良的音乐响起时,我确知世上是存在某种伟大的力量。这些内心深处的共鸣令我深刻感受到:北大公益讲座里面,有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回到家,我将自己记录下来的文字小心整理成word档,纠结的时候,我会打开看看,朋友需要安慰的时候,我会发给他们,坚信他们从这些文字中获得力量。

或许也正是自己追随心的发愿,让我再次来到了这里,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这里我遇见了唐岚,一个干练,明净而纯粹的女子。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她正在会场安排各种布置与筹备工作,忙碌之中也并未忘记我这名“新生”的到来,她鼓励我积极参与,告诉我哪里可以帮的上忙,那种专注的神态让我心生好感。有一回分享会,我因公事临时决定不去参与,她回复:“我们的活动不是常有,工作却是做不完的。”而我也确实因为她的话,开始细致地思考:在这每一年的365天中,自己多少时间是花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又有多少时间是投入到那些能够令自己的生命得到真正成长的事情,我是否需要重新平衡估量一下。总之,这里的人我很喜欢,大家真诚、热情地做人,勤勉、纯粹地做事,我想和这样的大家在一起。

其实,我非常喜欢北大公益讲座的分享会,在大学社团的时候我就特别钟情于类似这种基于分享与互动的学习成长方式。初次参与公益讲座分享会的时候,很惊喜、很愉悦、获益良多,既有一种和大家在一起的温馨感,又能够得到智慧的增长。我总是想着要是每个孩子从小的学习氛围都是如此就好了。记得我所参加的第一次是柯言关于社交时代的分享,后来则是江老师的圆桌课程,然后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听着他人的故事,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善”、“付出”与“做到”导向的。记得第一次分享会上,我很激动地说: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认为北大公益讲座和世上三大宗教一样伟大,因为他同样给人们带来慰藉,为世界带来光明。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震惊,自己竟然这么热血过,但北大公益讲座确实是一个让人继续受教育的良好平台,对人生的看法,对如何更好地生活,这都是我在过去的受教育经历中很少涉及,却值得深思的话题。

 

今年四月初我报名参加清远之行,尽管只有两天的假,但我依旧想要抓住这两天的时间,学会聆听生命,欣赏生命。我想证实这样一件事情:虽然服刑人员的生命已经有了不完美,但同样可以再续光明与圆融。

首先很庆幸,这几日的时间我有机会反复多次聆听郭老师的《生命与慧命》。从生命的来去,到我们要如何度过,这里有太多我一直想听到的东西。中学时期的哲学课堂里讲了许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可能因并未涉及到对人生的探讨,抑或是自己的领悟有限,我并未在里面找到什么启示。所幸在这里,我听到一个生命,用他平和,宁静的声音,结合着电影、诗朗诵、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以一种最易被接受,甚至是令人享受的形式,向大家娓娓道来一个生命对宇宙人生的关切与理解。郭老师说,生命其实很简单,修快乐。这个令人醍醐灌顶的答案,安抚了我那只漂泊了很久的灵魂。

晚上我们一行人进入了监区,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服刑人员的时候,我很担心:万一他们群起而攻之,怎么办?再加上夜间空气微凉,我的身体一直轻微打颤。但我知道,这里有好多蓝衣服的人正怀揣勇气与我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不是也面临同样的风险吗?于是暗暗鼓励自己:自己既然来了,就要把善行带到,无愧当下。而开场之后,当我鼓起勇气面对服刑人员时,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非常平凡的生灵,他们有血有肉,却穿着统一的有着监狱象征图案的服装,曾经的铮铮男儿,直直地坐在一张张低矮的塑料凳上。我知道他们做过恶事,但一定也曾是善良的人,此刻他们孤独、无助,甚至绝望、疑虑,他们是需要得到关怀的。虽然始终无法彻底摆脱紧张,但我敬重眼前的一切,努力展现微笑,希望能让他们感知到我们的善意与敬意。当郭老师走入服刑人员眼中的时候,和他们一样,我有了更多的期待。我留意到,坐在前面的大多数服刑人员就如同小学生一样,在郭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与老师互动,而坐在后排的几个服刑人员,虽一开始像孩子般嬉戏碎语,后来也都安静了下来。这些场景让我非常感动。久旱逢甘霖,他们是弱势群体,已经有多久没有人这么关注他们,倾听他们了?可能在他们眼里,郭老师与志愿者的来临就如同吉星降临,并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并没有放弃他们。当这些善意被播种出去,当我们在讲座结束之后再次站在服刑人员的面前,为他们送行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面孔,有些人带着若有所悟的笑容,有些人从一开始的防备紧张的表情变得轻松柔和,有些人的脸上好像写着:虽然似懂非懂,但真的是很感激你们。

 

其实事后我有去思考,为什么我在面对服刑人员的时候需如此努力地与自己的紧张对抗,其实那大概是没有勇气去接纳自己心中的“恶”吧。服刑人员就如同自己的一面镜子,某种意义上映射了自己的恶,当我想要直面这些“恶”并真诚微笑的时候,我显得力不从心。这也解释了为何进入青春期之后的我有那么多的困惑与不解,那时候的我有着太多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我不知道生命的真谛是健康,圆融,智慧,我不明白接纳与放下的真实意义,我不明白自己最欠缺的就是一份快乐的承担,一份付出的心态。

“快乐与接纳是一种担当”,这句话就好像从天而降的指南针,让那个孤独的灵魂找到了回家的路。虽然道阻又长,但所幸有北大公益讲座这样一盏明灯的陪伴。我相信,当有了持续的修,足够的做到,灵魂会回家。

最后,谢谢北大公益讲座的所有人、事、物,这里的所有发生,都在无时无刻地祝福着我……

  最后修改于 2013-05-09 15:4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