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4个月
访问:?
文章:3446篇

个人描述

郭梓林简介: 1957年生于福建,1962年迁居江西,1974年上山下乡,1976年参军入伍,1979年退伍回城,1980年建筑工人,1982年大学读书,1985年担任国有企业团委书记,1989年担任国有企业总经理,1992年辞职下海合伙创办科瑞集团,现任科瑞集团副董事长,2005年受聘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其他社会兼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教授;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首席终审专家;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海淀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北京市海淀人民法院特邀商事调解员。

为什么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的付出,是"不为什么的付出"?

标签: 北京001   郭梓林  
2013-12-05 16:42 阅读(?)评论(0)
 

 为什么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的付出,是"不为什么的付出"?

 

人的社会角色,是来自于个体远离了"真我"而创造的一种人格。这样的人格,其实是失真个体的一件外衣。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自觉地穿着"角色的外衣",用以迎得他人的认同,取悦于别人的接纳与欢喜。

 

通常,这件人格外衣的形成,来自于童年,因对爱的需求而遭遇的失落,以及心炅曾经受到过的创伤。长大后的个体,为了自我保护,以避免心灵因痛苦的回忆,再次受到伤害,于是,用角色的外衣把自己伪装起来,用以否认内在真实的需要。这样的结果,充其量只能使当下的生命,成为一个不真的拯救者。

 

然而,在角色责任里的付出是沉重的,是患得患失的。因为付出的过程并没有包含真实的自己。这样的给予,是空落落的给予,因为太追求成果,于是,老天爷就开了一个玩笑,会让这种付出的人到头来没有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常常付出很多,却困惑于毫无成果的根本原因。因为,失去真我的付出,是牺牲,或者说,缺失真我的给予,只是一种越陷越深的牺牲,终究不会走上一条从甘愿到享受的喜悦之路。

 

不甘愿,必有痛苦;不享受,必不长久,并且不可扩展。

 

脱下角色外衣的付出,之所以可以从甘愿到达享受,是因为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意图,潜意识的我和意识的我实现完全的统一。

 

如果付出的意图,是为了自我被别人认同,或者是为了避免自我受伤,那这样的付出,不是心甘情愿,而只是来自于角色的需要,或者美其名曰:社会责任。而这种付出,其实是有条件的,它的内在动力,从本质上说,是恐惧,而非爱;是不得不,而非内心真实的需求。所以,凡有条件的付出,是迟疑的,是纠结的,是不可持续的。只要有求,必有烦恼。

 

只有来自"真我"动机里的爱的付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时给予者即是接受者,生命即达到爱的合一境界。

 

基于以上认知,北京大学公益讲座讲的付出,是找回自我之后的付出,是甘愿,是享受。是基于"帮助他人,其实是成就自我"而选择的"信解行证"的生命过程。

 

 

                                     20131241855于北京朝阳北纬40度寓所

                









 

 

  最后修改于 2014-01-07 17: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证券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stock/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